4月22日下午,校长邓辉到教务处开展深度调研,副校长谢花林陪同调研。教务处领导班子及全体成员参会。
调研会上,万建香就教务处组织架构、教务运行情况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、2025年工作思路、重点任务及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汇报。
邓辉在听取了教务处工作汇报后,高度肯定了教务处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做出的重要贡献。他称赞,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“最稳的工作”和“最亮的名片”。针对本科教育改革,邓辉提出六点要求:一是要牢固树立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和高质量发展理念。在转型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,要继续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要稳住本科教学运行基本盘。要处理好稳定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,要做好“大规模基础上的卓越本科教育”。教务处要聚精会神办好本科教育,持续擦亮本科教育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二是持续深化大思政课教学改革。一方面要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度;另一方面要持续抓好课程思政,通过立项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扩大示范效应。三是大力实施课程分类改革,贯彻分类理念,加强课程管理,提高教学效率。四是加快构建协同育人格局。从校内层面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:第一要进一步推动招生、培养、就业、创业四者联动。要以学生为中心,推动本科教学过程与学科专业脱虚向实。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培育新兴专业。第二要做好科教协同。要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过程中的“研”色。第三要做好本硕贯通培养机制,涵养优质研究生生源。第四要完善产教融合机制,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校开展科研活动。五是要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。要精准把控实验室的使用情况,根据实验室利用率情况做好资源整合与优化。六是做好“五个优化”,优化人才培养方案、优化质量监控体系、优化师生服务、优化本科教育的财力保障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,进一步严格规范本科教学管理,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谢花林强调,要以系统思维推动本科教学改革,并提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三大关键方向:一是整体谋划,系统推进人才培养。要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,强化科学研究对本科教学的反哺作用,推动招生、培养与就业创业的联动,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。二是要聚焦学校改革抓好重点工作。用研究型的思维做好本科教学成果奖的培育;推进课程分类改革,优化课程设置,打造精品课程与教材,建立具有江财特色的本科自主知识体系,推动课程思政改革,提升课程质量。三是健全相关制度体系,服务学校三大转型。要完善与本科教学相关的配套制度,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,保障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并重。
4月22日,校长邓辉、副校长李春根赴研究生院专题调研研究生教育工作。研究生院领导班子成员、教育督导组组长荣莉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调研座谈会。
邓辉指出,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,并就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六点指导意见。一是牢固树立办好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理念。应始终聚精会神地办好研究生教育、坚定不移地统筹好“扩大规模”和“提高质量”之间的关系、始终以“两头在外、刀刃向内”的要求做好研究生工作。二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。从优质专业、优质生源、优质课程、优质导师、优质论文等方面抓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,引导文科专业脱虚向实,加速完成“三化改革”。三是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。真搞研究,搞真研究,让研究生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。四是持续深化研究生领域的国际合作。推进课程国际化、师资国际化,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网络。五是严格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、优化质量监控体系、优化师生服务、优化财务保障、优化考核评价。六是不断加强研究生工作的数智化建设。努力解决管理难题,不断提高管理水平。邓辉校长特别部署两项重点工作:强化同等学力及驻外研究院质量监管,实施“本研贯通培养与差异化发展”并行的育人策略。邓辉要求工作人员要敢于“自我革命”、敢于较真碰硬、敢于向平庸主义做斗争,不断冲破发展桎梏。
李春根强调,研究生教育是推动学校“三大转型”的核心引擎,要求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双轮驱动,以“新定位、新作为”的崭新姿态,在招生选拔、培养过程、学位论文质量、本硕贯通培养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。
4月23日上午,校长邓辉、副校长方玉明到科研处、成果转化中心开展调研指导工作。科研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,会议由科研处处长谌飞龙主持。
邓辉认真听取了科研处工作汇报,并对科研处未来发展提出重要指导意见,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服务学校“三大转型”目标,助力学校“三大转型”。他强调,要牢牢抓住核心指标,加快健全关键制度,深化分类管理,大力推进协同创新,保持政策取向宽严相济,有效保障科研需求,为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方玉明指出,科研工作要聚焦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申报;智库建设瞄准高端,服务一流学科;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,加强科研项目规划、计划和策划能力建设;强化对外联络,科研处要与国家及省级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紧密联系,为学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;完善科研平台体系,强化有组织科研发展。(图文/各单位 审核/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)